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情况?熬夜到凌晨 1 点后,第二天无论如何补觉都感觉疲惫难消。然而,中午只是短暂地休息了 15 分钟,下午却能感觉精力充沛,仿佛 “满血复活”。这其实蕴含着中医传承千年的 “子午觉” 智慧。
“子午觉” 是中医养生理论中关于睡眠的重要概念,它指的是利用一天中两个特殊的时间段(子时和午时)进行休息,以此达到平衡阴阳、调养身体、恢复精力的目的。
什么是子午觉?

“子午” 对应一天中的两个特定时段:子时是 23:00 - 01:00,午时则是 11:00 - 13:00。依据中医理论,子时是阴气最旺盛、阳气相对较弱的时候,此时人体的胆经处于活跃运行状态,适合进入深度睡眠,有助于滋养阴气。
而午时则是阳气最旺盛、阴气相对较弱的时刻,适宜进行短暂的小憩,以此来恢复精力。中医经典著作《黄帝内经》提到,人体的气血运行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是相互协调的,所以在子午时分合理安排休息,能够助力身体平稳完成阴阳能量的转换。
子时与睡眠

23:00 - 01:00 是人体分泌褪黑素的高峰期(褪黑素是调节睡眠的关键物质),而且此时大脑皮层活跃度降低,更容易进入深度睡眠状态。
深度睡眠对于促进身体自我修复、增强免疫力具有重要作用。倘若长期熬夜,错过这一关键时段,可能会引发内分泌失调、免疫力下降等健康问题。
午时与休息

在午时前后,人体体温会出现一个自然的低谷期,通常被称为 “午后低谷”,大脑容易产生疲劳感,这是人体生物钟的一种自然调节反应。
此时进行短暂午睡(20 - 30 分钟)能够迅速恢复精力,提升下午的工作和学习效率。同时,要避免午睡时间过长,以免陷入深度睡眠,导致醒来后更加困倦。
如何科学睡好子午觉?

子时睡眠:保障 “核心睡眠” 质量
尽量在 23:00 之前入睡,确保子时(23:00 - 01:00)处于睡眠状态,避免熬夜。子时睡眠的关键在于质量。即使由于某些原因无法保证长时间的睡眠,这段时间的深度睡眠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睡眠不足。睡前避免使用电子设备,电子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,可以通过泡脚、听轻柔音乐等方式来帮助入睡。
午时休息:进行 “短而精” 的午睡
午睡时间建议安排在 11:00 - 13:00 之间,时长控制在 20 - 30 分钟为最佳(不要超过 1 小时)。如果条件有限,无法躺下睡觉,闭目养神 10 分钟也能起到一定的放松作用。午饭后不宜立即入睡,建议间隔 20 - 30 分钟,避免消化不良。睡醒后可以喝一杯温水,缓解口干。

子午觉适宜人群及注意事项
适宜人群
子午觉尤其适合作息不规律、压力较大、从事脑力劳动以及老年人群体。老年人的睡眠周期通常会缩短,午时补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夜间睡眠的不足。
注意事项
子午觉并非必须严格睡满规定时间,需要根据个人的作息习惯灵活调整。例如,夜间需要工作的人,可以通过其他时段来补充睡眠,以保持身体的平衡。
午睡时要注意保暖,避免在有风口或者空调直吹的地方睡觉,以防受凉引发身体不适。如果长期存在失眠或者睡眠质量差的问题,不能仅仅依赖子午觉来解决,应及时关注自身健康状况,排查是否存在焦虑、睡眠呼吸暂停等潜在的健康问题。
